两个月前回国以后的一天晚上,我坐在写字台前,和一位素未谋面的高中生打网络电话。现在刚上高三的他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美国大学的申请,有许许多多的问题,希望“和刚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聊一聊”。
“喂?喂?听得到吗?”半天没有听到我的回答,他在电话那头问到。
听着他一连串的问题,我张了张口,却不知从何说起,和七年之前,我坐在这张写字台前,在台灯下瞪着手中的美国高中申请表时几乎同样不知所措。那时我在离家只有几站地远的一所北京高中读高二,每天朝七晚五,除了在准备美国高中的申请,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。而那张从美国马萨诸塞州寄来的私立高中申请表上的问题,听上去和学校本身一样遥远:“你接受过的对你最有帮助的建议是什么?它在你生活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?”“请写一篇散文描述一下自己”。之后,似乎为了给像我一样一头雾水的申请人一些启发,题目继续循循善诱:“写些什么比写多长更重要。记住,我们希望把你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了解。”
对于当时忙着做练习册解几何题背政治书做简答题的我,思考这些问题如同一脚踩进了棉花堆,在没有标准答案的地界里,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得忐忑不安:这个词是不是用得不准确?那句话会给招生官留下怎样的印象?我在散文里应该怎样描述自己——是活跃在学校课余活动的积极分子,还是埋头于课堂书桌前勤勉的学生?哪一种更对美国高中的“口味”?
在中国,就算实施素质教育也有教学大纲,开放式作文也有个半命题吧?
如果那时我的迷惑源于这些美国高中申请问题的陌生和含糊,此时的我却由于电话那端传来问题的熟悉和直接而沉默,如同站在一条长长隧道的尽头,听到七年前我自己脑海中一个个问题的回声:“这所大学什么专业最好?”“申请里的‘个人陈述’应该怎么写,应该突出哪些品质特点?”“面试官是什么样的风格?有哪些应该注意的?”
在日趋庞大的中国中产阶级圈里,国外知名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然成为众相追逐的奖杯和成功的象征。淹没于厚厚的新东方讲义和各类中介的广告牌中,“留学”的本质和目的似乎已经被遗忘。西方的学府希望将申请人作为“独立的个体”来衡量,而中国的父母和学生是否给了自己这样的机会?
平心而论,“申请出国”这个概念从无到有,中国的莘莘学子已经在很短时间内走了很长一段路。在2005年我即将前往美国高中读书前,我身边的许多朋友和家长对我的选择感到惊讶。“还可以申请去美国读高中?没听说过。”同学睁大了眼睛。“她一个人到那么远的地方,能行吗?”一位一直关心我的好朋友母亲眼泪汪汪地问她的女儿。
育路出国留学网免费赠送价值1万元的留学规划
留学规划专家具有五年以上的留学申请经验,留学方案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量身定制
育路出国留学网咨询电话:400-8013-655、400-8013-655
【留学话题:似乎有理由停下来思考】由best教育网收集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,仅供参考,具体以教育考试院或学校官网发布为准!如有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。